新闻中心

明博体育华能湖塘渔光互补光伏项目调研:“渔光曲”的江西“新”调

2023-06-23 18:24:2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山水相依,江湖交错,成就了江西“鱼米之乡,江南粮仓”的历史美名。如今,山水相逢间,一方水土驭风沐光,“跨界”新能源探索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振兴之途。“渔光曲”的“新”调正在赣鄱大地乡野吟唱。

  立夏刚过,记者来到江西丰城市湖塘乡,碧空之下,虽少了“天青色等烟雨”的江南墨色,却是田畴稻长、绿满山野之景。穿过层叠的青砖马头墙,宽阔的水域盛装着蓝色光伏板悄然滑入视野。阳光从板上倾泻而下,落入水面波光粼粼。

  “来,你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这个光伏矩阵中间是不是间隔地比较宽?”安源电厂新能源运维专工李晓勇指着眼前的湖塘光伏项目对记者说。

  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原本看似排排紧密相连的光伏矩阵中间呈现出均匀的大“缝隙”。李晓勇介绍说,这些“缝隙”宽7.2米,是每一排光伏水下管桩相隔的距离,也是湖塘渔光互补光伏项目的关键所在。这一间距配合12度倾斜的光伏板,既可让光伏板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发电,又能保障足够的阳光射入水中,同时还不影响捕鱼船在光伏矩阵中行走。

  “除了这些专业数据,我们还在光伏周边水域专门预留了集中捕鱼区,确保渔民捕鱼不受影响。既要顾得上多发电,也要顾得上渔业养殖,这才叫‘互补’。”一旁的安源电厂党委书记李福根补充说道。他的这一说法在随后给出的项目发电数据中得到了证实。

  湖塘渔光互补光伏项目装机容量12万千瓦,2022年3月31日全容量投产,当年全年发电量达1.63亿千瓦时,年利用小时数比可研报告中的足足高出了197个小时。今年1~4月底,项目发电量近5000万千万时,远超计划进度。按照一年发1.6亿度电来算,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约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3.7万吨。

  在李福根看来,除了带来可观的发电效益,“光伏+渔业”模式实现了空间的立体复用,可有效节约土地资源,为土地带来双重经济效益。他强调,“光伏+”必须早谋划、早开工、早投产,才能早受益。

  “我从没想过鱼塘里面能发电!也没接触过光伏。”张然根说,“一开始有点排斥,不知道安了光伏后对鱼有没有影响。现在看来基本没什么影响,反而收入比以前高了。”

  他算了算,建设光伏电站,自己和村民们能领到项目占地的租金补助,同时还基本免去了他租赁鱼塘的费用,里里外外每年的收入差不多可以提升20%。

  今年61岁的张然根养鱼已经快40年,承包着5个鱼塘,村里人都喊他“塘主”。据他介绍,光伏板的安装虽然减少了部分阳光的射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水中藻类生长造成的污染。夏天热的时候,光伏板下的阴凉地也成为了鱼群的“避暑胜地”,这些都有利于鱼群的生长繁衍。

  再过一个月,他新投入的10万尾鱼苗就能捞上第一网。对于这网鱼,张然根格外期待。这不仅是光伏“入户”鱼塘后的第一网鱼,也是去年大面积干旱后的首次收获,用他自己的话说:“等了好久了,我已经看到了,今年的鱼又大又肥!从广东、上海、浙江来的订单都已经到了!”

  作为安源电厂新能源运维中心的运维专工,李晓勇现在的工作是负责湖塘等光伏场站的日常运维,从早上6点前往控制室查看监控,到乘船巡检光伏矩阵,再到制定消缺方案……离开火电厂值长岗位两年多,用他的话说,电厂和他都在努力调为“新能源时间”。

  作为一个火电老厂,安源电厂曾凭借投产了我国首座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在业内声名大噪。2021年,电厂首次提出“再造一个绿色安源”目标,举全厂之力发展新能源。通过建立团队自主寻找、抢抓政策利好、与业内龙头企业合作开发三种渠道,积极获取优质集中式光伏、分布式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等资源,一方面以丰城市为中心辐射其他地区,打造“丰城基地+N”,同时力守所在的萍乡大本营,加快整县光伏开发。安源电厂还于2021年9月专门成立了新能源运维中心,选派31人负责5个光伏场站的运维。

  今年,安源电厂已完成64万千瓦光伏框架协议的签订,在建光伏项目23万千瓦,运维光伏项目28万千瓦。新能源体量在江西分公司所属火电企业中遥遥领先。

  安源电厂党委书记李福根认为,“低成本、高效率”作为市场发展主线,不仅适用于火电领域,更适用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能源市场。

  对于湖塘光伏项目来说,除了渔光互补,还是光储结合。作为江西首个投产的储能光伏电站,项目配备的储能系统1小时可储约1.2万度电。

  储能可有效平抑光伏发电接入电网带来的波动,保障电网安全,但与此同时,储能的配备也直接将项目单位千瓦造价拉高了0.2元左右。对于擅长精益管理的江西分公司及其下属安源电厂来说,算好这笔效益账,凭的是看家本事。

  据介绍,湖塘光伏项目采用全价值链成本精益管控,在建设之初就以精细化管理紧盯“造价控制”,并将这一控制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建设前,安源电厂要求施工单位制定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确定可控成本,细化明确各类成本费用,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作出相应调整;每月末项目部管理人员要仔细核对已完工程量并制定严格的签证标准。建设过程中,电站外送线路创新采用“T接”方式,节省了电网间隔资源,直接减少6公里的线路敷设长度,有效节省成本约800万元。在光伏组件采购环节,安源电厂则是通过多种渠道,在组件价格上涨前提前锁定,有效节省成本上千万元。

  与此同时,安源电厂在多方努力下成功解决了初期储能上下网“电价倒挂”问题,让储能的投运“不拖后腿”。

  李福根告诉记者,从湖塘光伏项目投运至今,得益于成本管控实效和较高的利用小时数,项目的盈利超过预期,单位千瓦造价在行业内也比较有竞争力。尽管如此,项目收回成本还需约十年。

  当我们把视线聚焦点从湖塘光伏项目扩展至整个江西,“多山多水”的自然条件在带来新能源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同步裹挟着来自土地资源的深层矛盾。

  据测算,建设一个10万千瓦光伏项目大约需用地2000亩,20万则需要近4000亩,这对于丘陵和山地占到80%的江西来说,未来可匀给集中式光伏的发展空间少之又少。正是看到这一现实,华能在赣的光伏发展逐步走向“光伏+”和“分布式”,用江西分公司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夏文武的话说,这是一种顺势而为。

  夏文武表示,当前“光伏+”的难点在于它正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制约。如政策的收紧、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光伏组件价格及土地租金的双重上涨,外加电网消纳难题,每一个都是不小的阻力。

  在江西分公司“十四五”规划蓝图上,明博体育湖塘光伏项目所在的丰城市,连同江西南昌、进贤、永新三县,构成了其新能源基地型发展的四大关键目标方位,涵盖光伏、风电及抽水蓄能电站等。目前华能在赣正在建设的14个光伏项目,总容量近100万千瓦,涉及渔光互补的虽只有两个,但容量却占到了在建总容量的四分之一。在已纳入规划和储备的新能源资源中,这一比重也许还将继续增加,一切只是开始。

  至于下一步华能在江西还将通过“光伏+”加什么,夏文武说,除了鱼塘,种植园地也是不错的选择,包括在光伏下种一些喜阴的农作物,都可作为探索的方向。他表示,“光伏+”要加什么很关键,不是什么都能加,还是要考虑可持续的收益能力,否则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绿色发展的创新之路,所有的选择都正在被认真的演算与验证,有求解,才会有答案。

  “流云浮空蓝海净,烟波漾荡水光青。”这是运维专工李晓勇笔下的湖塘光伏即景。沐光而行、乘风而遇,悠扬的“渔光曲”外,属于江西的新能源之调尚有弦音。

搜索